我們如何讓自己成為權威,我們一直都認為是少數服從多數。但實際上歷史規(guī)律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,是多數服從少數。
那農民是多數,農民要服從。地主是少數,地主要說了算。為什么多數要服從少數呢?為什么多數的農民要服從少數的地主呢?這個我們得研究了,用博弈論的方法,我給大家做一個事件模型,咱研究地主和農民的互動關系。
假如現在我們來到一個星球,這個星球,人口只有兩個村,一個叫地主村,一個叫農民村。它的人口分布是這樣的,地主村有一個地主,有100個農民,農民村有一個農民有100個地主。然后農民和地主的資源技能分布狀況都是一樣。農民的特點就是會種地,但是沒地,地主的特點是有地,但不會種。這兩個村兒都一樣?,F在我們先觀察地主村兒。
地主村兒有一個地主,有100個農民,春天青黃不接,農民全家挨餓。農民的老婆跟農民說,咱家的兩個小農民還得吃,還得喝呢,沒地不行,當家的去地主家租點地種得了。于是農民到了地主家,地主躺在躺椅之上,春光明媚,曬著太陽。丫鬟小紅給垂著腿這邊,地主還逗著鳥兒,哎呀,生活的可滋潤了。農民很很樸實,進來說那個東家能給點地種老婆孩子等著吃呢。地主陰陽怪氣兒的說,種地好辦,簽合同,然后地主拿出一個合同,農民說不認字兒,地主說沒關系,我給你念。合同第三條規(guī)定,年終收谷子一百擔九十五擔歸地主,五擔歸農民。也就是你干一年,你只能拿五擔,我什么都不干,我拿九十五擔。一看這個不公平,農民就作了一下牙花子。地主啪啪大嘴巴說怎么著不愿意干,不愿意干滾蛋。下一個農民進來,怎么著不不不不,東家我愿意,謝謝,謝謝,我現在就簽字,我愿意。你看你被人剝削了,被人多吃多占了,你還得謝謝人家,這是地主村的狀態(tài),地主多吃多占。
農民村就不一樣,農民村兒有一個農民,有100個地主,春天青黃不接,地主全家挨餓,把兩個小地主餓得直哭。地主婆跟地主就商量說,當家的咱得找個人來種地。你看兩個小地主都餓瘦了。說咱村農民會種地,你找他來種地,于是地主排隊到農民家去請他來種地。春天艷陽高照,農民在家里躺著正曬太陽,沒有躺椅,躺在硬椅子上,椅子不晃自己晃。地主進來說,大哥忙著呢,農民說長沒長眼睛,我這閑著呢,地主說閑著好閑著好,大哥咱倆商量商量。春天了,到俺家去種地,俺家種地可好了,一日三餐對吧?有干有稀,還有肉,年終還能分成,大家去種地得了農民眨巴眨巴眼睛說,種地可以,簽合同。地主說,呦,你也有合同,農民說我不認字,我這合同,就是上次你給我簽的,我用word 文檔,我尋找替換功能,把所有的地主替換成農民,所有的農民替換成地主,別的地方沒動。那記住這叫合同的對稱性,那叫尋找替換。農民說你自己看第三條,我怎么換的。地主一看,第三條白紙黑字,赫然寫著年終收谷子一百擔,九十五擔歸農民,五擔歸地主。地主說不對,大哥,你學過社會發(fā)展史嗎?你看過課本嗎?傳說中都是地主拿大頭,那我剝削你,農民說怎么著愿不愿意干,不愿意干滾蛋。下一個地主進來,地主不不不不不不愿意愿意愿意愿意,歡迎你到我家。于是地主哆哆嗦嗦簽了字了,這個時候那就不是地主說了算了,是農民說了算。
所以大家要明白。這個剝削不剝削的本質是誰說了算?說了不算,這件事兒跟什么修養(yǎng)道德價值觀一點關系都沒有。他地主不一定的修養(yǎng)就低,那農民也不一定修養(yǎng)就高。這件事跟什么因素有關呢?稀缺資源,當土地是稀缺資源的時候,誰有土地誰說了算?當勞動技能是稀缺資源的時候,誰有勞動技能誰說了算?當你有稀缺資源的時候,你就能夠說了算。當你沒有稀缺資源的時候,你身份再高,你也說了不算。所以我們如何讓自己成為權威。很簡單,你得掌握稀缺資源。我們每天忙忙碌碌,兢兢業(yè)業(yè),起早貪黑。但是你得想一想,你這么忙,你的稀缺資源增長了嗎?你哪一條哪一個方面是最獨特的?如果你折騰了半天,你身上沒有一點是稀缺的,那誰會支持你?事到臨頭了,你只能是去那個被支配的是受安排的,你只能去服從的角色。所以你看封建社會土地資源是稀缺的,所以是有土地誰說了算?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時代,關鍵的信息、關鍵的知識是稀缺的。那誰有知識產權就說了算。特別簡單,奴隸社會,那暴力是稀缺的,所以誰有暴力誰就說了算。原始社會大家都短命,健康是稀缺的,誰活得長誰就說了算。我們必須要保證自己身上有某一個方面的資源或技能是足夠稀缺的,有這個就可以。
轉載:http://runho.cn/zixun_detail/1120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