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訓師如何快速入門
2019-09-16 11:37:39
講師:何佳瑾 瀏覽次數(shù):3001
課程描述INTRODUCTION
內訓師如何快速入門培訓
培訓講師:何佳瑾
課程價格:¥元/人
培訓天數(shù):2天
日程安排SCHEDULE
課程大綱Syllabus
內訓師如何快速入門培訓
課程背景:
即將成為內訓師以及初涉內訓師崗位的你,是否遇到過以下場景:被動成為內訓師,卻并不知道內訓師對企業(yè)的意義;接到開發(fā)課程的任務,也只會把現(xiàn)成的資料羅列出來;一上講臺,總是手足無措、緊張害怕;要做PPT就不知從何下手,好不容易完成,又被吐槽雜亂無章;課堂教學效果參差不齊,學員對培訓毫無興趣,找不到成就感。
內訓師作為企業(yè)培訓的專職人員,承載著企業(yè)文化、知識、技能、經驗的傳承,在崗位上需要體現(xiàn)其專業(yè)性,就需要從一開始打好基礎,系統(tǒng)的了解內訓師崗位的基本技能,才能早日成為合格的內訓師,真正助力企業(yè)發(fā)展。
課程收益:
通過本課程的學習,可以讓學員:
.明確培訓師的角色定位
.了解課程制作的基本流程及方法
.掌握授課技巧及表達能力
.熟悉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
課程時間:2天,6小時/天
課程對象:公司培訓部員工、公司內訓師、將要轉型成為內訓師的公司員工
課程方式:公開課/內訓:面授、指導、練習、研討、實戰(zhàn)
課程大綱
第一講:初窺門徑——入門篇(1小時)
一、內訓師的角色定位
1. 角色認知
2. 內訓師是做什么的?
3. 內訓師的能力模型
二、內訓師的職業(yè)素養(yǎng)
1. 內訓師的三大責任
2. 內訓師應具備的八大特質
第二講:漸入佳境——內容篇(4小時)
一、清晰的課程開發(fā)
1. 好課的三要素
1)有效
2)有趣
3)有料
2. 課程設計的基本結構
1)要素結構
2)流程結構
3)邏輯結構
課堂練習:教一組密碼
二、PPT制作與美化
1. 認識PPT
1)完整的PPT制作流程
2)常見PPT制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
2. PPT的規(guī)范化
1)PPT的文字
2)PPT的段落
3)PPT的色彩
4)PPT的對齊
5)PPT的版式
6)PPT的留白
3. PPT的視覺化
1)選對圖片
2)用對表格
4. PPT的結構化
1)PPT的整體結構
2)PPT的內容結構
課堂練習:現(xiàn)場修改調整自己的培訓課件不少于10頁,講師現(xiàn)場指導
第三講:當行出色——實戰(zhàn)篇(5小時)
一、精彩的課堂呈現(xiàn)
1. 自信登臺的基本功
1)精——肢體語言
2)氣——語音語調
3)神——眼神交流
4)妝——外在形象
2. 授課流程與技巧
1)完整開場結構
2)常用的開場白方法
3)開場三要與三忌
4)授課技巧
a備——調整狀態(tài),準備登臺
b啟——互動開場,引起興趣
c承——承上啟下,交代結構
d展——進入正題,展開培訓
e合——回顧總結,強調重點
5)如何克服緊張
6)臨場應變
課堂練習:一分鐘自我介紹
第四講:游刃有余——提升篇(2小時)
一、有效的教學技巧
1. 注意力曲線
2. 成人學習特點
3. 有效教學不等式
二、教學方法設計
1. 教學方法設計
1)案例分析法
2)講授教學法
3)角色扮演法
4)演示法
5)游戲法
2. 教學技巧設計
1)提問技巧
2)點評技巧
課堂練習:灰姑娘的故事
內訓師如何快速入門培訓
轉載:http://runho.cn/gkk_detail/224897.html
已開課時間Have start time

- 何佳瑾
[僅限會員]
培訓開發(fā)公開培訓班
- TTT內部講師授課技巧訓練 郭藹欣
- 一線員工培養(yǎng)周期縮短50% 陳秀明
- 企業(yè)文秘、行政助理職業(yè)化訓 何瀾
- 精益人才訓練計劃 彭程
- 九段培訓師 唐平
- 高階TTT—培訓師的60把 孫彥
- 課程設計與開發(fā) 許盛華
- 企業(yè)內部講師隊伍建設與管理 覃芹
- 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量化培訓 許盛華
- TTT企業(yè)內訓師實戰(zhàn)技能提 王竟東
- 成功的培訓需求調研 陳老師
- 講師的理性思考與感性表達 許采軒
培訓開發(fā)內訓
- 五維一體培訓體系搭建實戰(zhàn)班 元曉敏
- 打通培訓項目前中后:從需求 何欣
- TTT培訓——內訓師能力進 鄭海峰
- 業(yè)務專家上講臺:精彩呈現(xiàn)與 宋城
- TTT訓練營:企業(yè)內訓師培 陳小洪
- 《AI+6D學習項目設計》 劉俊峰
- 《案例萃取與案例教學》 許秀清
- 專項內訓師技能提升訓練 李巖偉
- 一天成課:三步九段式業(yè)務課 陳小洪
- 《SPOT團隊引導師》國際 王延廣
- TESTS燃動課堂:結合游 徐春嫣
- 《無領導小組討論》 孫倩

